E-Book Overview
该书从尼采-海德格尔的观点出发,认为形而上学的“超越”问题具有“本质-先验”追问与“实存-超验”追问两个基本路向,而从学科意义上讲,也就是“存在学”和“神学”两个系统。
该书是作者最近几年的论文辑录,也加上了少数几篇20世纪90年代的旧作,主题多半与“海德格尔”和“形而上学批判”相关。该书的18篇文章分编为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现代性形而上学批判”和“海德格尔与后形而上学”三个部分。
E-Book Content
、
.
s
.;t'I;
·中[~主鬼窍也哮I ~义屑、.
曹重
'
飞往
.
"
.,
.r
'
、
'.
、
..
..
.
轴·
..
,噜
到1国兴著
..
,
,
.. ~
.
,
苦
. .,
J
.
..
"
..' .
,
龟'
,
.,
句.
申国现象学文库 现象学研究丛书
后哲学的哲学问题 孙周兴著
萄街句古佑 2009 年·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孙周兴著.
北京 2 商务印书馆 .2009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
ISBN 978 - 7 - 100 - 06759 - 1 1.后…
1 1.孙…
III.形而上学一研究
IV. B08 1. 1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 的第 162897 号
本书得到同济大学 211 工程三期重点
学科建设项目的出版资助 o 所有权利保留。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
申国现鑫学专业蚕员会及香港申文大学
现'学与当代哲学资料申 ω合作编篝 翔'民幢遭识.商及哲学研究基金资助 中国现象学文库
现象学研究丛书 后哲学的哲学问题 孙周兴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政编码 1ω710)
商务印书馆发行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厂印刷
ISBN 978 -7 - 100 - 06759 -1 2棚年 11 月第 1 版
开本 880 x
2侃"年 U 月北京第 IIX印刷
印张口%
定价
23. ∞元
1230 1/3 2
中国现象学立库编辑委员会: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庆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
关子尹(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刘小枫(中山大学哲学系) 刘国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孙周兴(同济大学哲学系)
张庆熊(复旦大学哲学系)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 张志扬(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张灿辉(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张祥龙(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
杜小真(北京大学哲学系) 陈小文(商务印书馆)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庞学锥(浙江大学哲学系)
倪梁康(中山大学哲学系) 高宣扬(同济大学哲学系) 靳希平(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
常务编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关子尹(香港中文大学) 孙周兴(同济大学) 倪梁康(中山大学)
《中国现象学文库》总序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现象学在汉语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
兴趣,渐成一门显学。 1994 年 10 月在南京成立中国现象学专业
委员会,此后基本上保持着每年一会一刊的运作节奏。稍后香港 的现象学学者们在香港独立成立学会,与设在大陆的中国现象学
专业委员会常有友好合作,共同推进汉语现象学哲学事业的发展。 中国现象学学者这些年来对域外现象学著作的翻译、对现象 学哲学的介绍和研究著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黄量上均值得称道,
在我国当代西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 到,中国的现象学事业才刚刚起步,即便与东亚邻国日本和韩国相
比,我们的译介租研究也还差了一大截。又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此 间出版的翻译和著述成果散见于多家出版社,选题杂乱,不成系
统,致使我国现象学翻译和研究事业未显示整体推进的全部效应
和影响。 有鉴于此,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与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
当代哲学资料中心合作,编辑出版《中国现象学文库》丛书。《文 库》分为"现象学原典译丛"与"现象学研究丛书"两个系列,前者收 译作,包括现象学经典与国外现象学研究著作的汉译;后者收中国 学者的现象学著述。《文库》初期以整理旧译和旧作为主,逐步过 撞到出版首版作品,希望汉语学术界现象学方面的主要成果能以
2
后哲学的哲学问题
《文库》统一格式集中推出。 我们期待着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支持,藉《文库》这
个园地,共同促进中国的现象学哲学事业的发展。
《中国现象学文库》编委会 2007 年 1 月 26 日
自序
本书是作者最近几年的论文辑录,也加上了少数几篇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旧作,主题多半与"海德格尔"和"形而上学批判"相关。 除几篇旧作之外,近几年的文章多为演讲稿或会议报告。 我把本书 18 篇文章分编为三块,差不多是"形而上学的基本 问题"、"现代性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与后形而上学"。为体 现本书的整体性,我对所选文章作了适当的加工处理,办法包括重 立标题、增补内容、统一格式,等等。特别是几篇旧作,虽然主题大
致相合,但因为成文较早,不免稚嫩和粗糙,且其中→些想法和说 法,在现在看来已经有了偏差和问题,个人文气自然也应该有了变 化,故趁此机会对它们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有的文章里的一些段 落几近重写。
至少与我此前出版的另一本文集《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 (东 方出版社, 2001 年)相比较,本书中的文章算是多了一点学术昧, 原是以"学术论文"的要求来写的。《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书中的
文章则多半为短章,而且总的来说是比较轻松可读的
所谓"学
术随笔"是也。不过若就背景和论题来说,两书仍有部分交叉和共 同之处。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形而上学"问题,可以说"形而上学"是 我进学以来的主要兴趣所在。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当我在 20 世纪
2
后哲学的哲学问噩
80 年代后期读到海德格尔的著作时,就被深深地迷住了一一当时 还是借着熊伟先生做的少数几篇海德格尔译文;稍后则有熊氏弟 子陈嘉映和王庆节所译的《存在与时间》一大本。无论是就运思还
是表达来说,无论是就其前期"哲学"还是就其后期"思想"而言,海 德格尔都表现出一种玄奥的品质,这在 20 世纪思想史上是独树一 帜的。思之玄奥自不能简单地归于"神秘"或者"神秘主义"。思之 玄奥乃由其沉潜、低沉的品质所规定。 在我看来,形而上学的核心课题是"超越"( Transzendenz) 问 题。本书主要从尼采→海德格尔的观点出发,认为形而上学的"超
越"问题具有"本质先验"追问与"实存超验"追问两个基本路
向,而从学科意义上讲,也就是"存在学"( Ontologia ,旧译"本体 论"又译"存在论")和"神学 "(Theologia) 两个系统。我认为这两
个系统构成西方文化的精髓部分,也是中西文化沟通和比较研究
上的根本难题。不待说,就有关形而上学内在结构的认识而言,关 键问题乃在于"超越"问题的两个路向即"先验追问"与"超验追问"
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地,"存在学"与"神学"之间的关系。而本书 显然还不能自认为已经解答了这个关键问题,而只能说是对此问 题的探讨工作的一个准备。
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