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讲稿 Ii 张爱玲 郁达夫 香港文学

Preparing link to download Please wait... Download

E-Book Overview

《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讲稿(卷2)》大致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五篇关于张爱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文和评论,其中《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和《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都是2010年刚刚完成的。《物化苍凉》是提交岭南大学一个研讨会的论文。《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最初用英文写,是在UCLA一个讨论课的论文。写作此文时常在洛杉矶的Westwood Blvd.与Rochester Ave.路口找免费停车位,转来转去边打腹稿。万没想到张爱玲最后寓所正在那附近。她在那个公寓去世数日后才被发现,没有家具,只有一些纸盒和一堆衣服(纸盒里有从未发表的英文小说原稿)。后来才惊讶看到,我去打印论文的Kinkos复印店和常用的邮局,都出现在纪念张爱玲最后日月的照片中。另一个吊诡的巧合是我在上海南京西路重华新村前后住了20多年,很晚才在张子静的回忆录中得知张爱玲是在重华新村的沿街住所看着解放军进城的……当然,我的文章与这些巧合并无直接关系。

E-Book Content

  图书在版编目( C I P)数据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 2 卷 / 许子东著 .   许子东讲稿 . 2011  I SBN978-7-02-008620-7  Ⅰ ① 许 Ⅱ ① 许 Ⅲ ① 中国文学:当代文学—作品综合集 Ⅳ ①I 217. 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 I P 数据核字( 2011)第 100826 号 责任编辑 郭 娟 装帧设计 黄云香 责任校对 刘光然 责任印制 王景林 出版发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 社     址   北 京 市 朝 内 大 街 166 号 邮 政 编 码  100705 / /www 网     址  h t t rwG c n com p: 印  刷 北京中印联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等 字     数  386 千 字 开     本  680×960 毫 米  1/16 印     张  28. 5插页3 印     数  1—6000 版     次  2011 年 11 月 北 京 第 1 版 印     次  2011 年 11 月 第 1 次 印 刷 书     号  I SBN978-7-02-008620-7 定     价  38. 00 元 如 有 印 装 质 量 问 题 ,请 与 本 社 图 书 销 售 中 心 调 换 .电 话 : 01065233595 自    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 我 一 套 书,既 收 旧 文,亦 集 新 作. 计 划 是 第 一 卷收所有关于“文革 叙 述”的 论 文———这 是 我 的 一 个 主 要 研 究 项 目. 第 二卷则选收“文革小说”之 外 的 其 他 文 章:张 爱 玲、郁 达 夫、香 港 文 学 等, 范围较宽;第三卷汇集几十篇“越界”电视以后的言论笔记. 本卷大致分四个部分.第 一 部 分 是 五 篇 关 于 张 爱 玲 与 中 国 现 代 文 学史的论文和评论,其中«张爱玲晚期 小 说 中 的 男 女 关 系»和«‹小 团 圆› 中的母亲形象»都是 2010 年 刚 刚 完 成 的.«物 化 苍 凉:张 爱 玲 的 意 象 技 巧»是提交岭南大学一个研讨会的论文.«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最初用 英文写,是 在 UCLA 一 个 讨 论 课 的 论 文. 写 作 此 文 时 常 在 洛 杉 矶 的 与 Ro 路口找免费停车位,转来转去边打腹 We s twoodB l vd. che s t e rAv e. 稿.万没想到张爱玲最后 寓 所 正 在 那 附 近.她 在 那 个 公 寓 去 世 数 日 后 才被发现,没有家具,只有一些纸盒和一堆衣服(纸盒里有从未发表的英 文小说原稿).后来才惊讶看到,我去打印论文的 Ki nko s复印店和常去 的邮局,都出现在纪念张爱玲最后日月的照片中.另一个吊诡的巧合是 我在上海南京西路重华新 村 前 后 住 了 20 多 年,很 晚 才 在 张 子 静 的 回 忆 录中得知张爱 玲 是 在 重 华 新 村 的 沿 街 住 所 看 着 解 放 军 进 城 的 当 然,我的文章与这些巧合并无直接关系. 第二部分是四篇有关郁达夫的论文.«郁达夫风格与中国现代文学 中的浪漫主义»是我在华 东 师 大 硕 士 论 文 的 一 节,曾 获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1 颁发的“«文学评论»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郁达夫小说创作初探»一 文则从未在期刊上发表过.«关于“颓 废”倾 向 与“色 情”描 写»当 年 就 有 争议,所涉及的话题至今恐怕仍缺共识.«浪漫派? 感伤主义? 零余者? 私小说家?»一文 有 四 万 多 字,写 了 大 半 年———郁 达 夫 读 了 很 多 外 国 小 说,做这方面的研究也追得比较辛苦.这几篇文章都写于 80 年代,这次 除了修改注释格式,文字 上 甚 至 局 部 观 点 也 有 修 订.最 近 才 听 说,我 的 第一本书«郁达夫新论» 1984 年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编 辑 铁 流、李 庆西及所有编辑室成员都要看清样签字,为这本当时看来既有新意也有 风险的新人新论共同承担责任.这本书后来获奖且印数过万,浙江文艺 出版社遂出 版 “新 人 文 论 丛 书”.“丛 书”的 “新 人”们———黄 子 平、陈 平 原、赵园、刘纳、王晓明、程德 培、蔡 翔、季 红 真、南 帆 等,现 在 大 都 是 学 术 名家,甚至即将 退 休———然 而,学 术 出 版 的 文 化 环 境 竟 没 有 大 的 变 化. 80 年代的课题,也还是今天的课题.“民 族”与“性”仍 是 国 人 在 现 实 与 虚幻(网络)的主要“郁闷”(郁达夫的苦闷?),所以,我以为自己这几篇旧 文,似乎仍然可以再读. 总之现代作家我有文章专论的,就是郁达夫和张爱玲.我也很关注 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但作家论所打下的基础,我后来一直没有后悔. 本书第三部分收了五篇 讨 论 当 代 文 学 的 论 文,都 写 于 1989 年 我 出 国游学之后.各有不同的具体写作原因,或因为编书,或因为开会,话题 也颇“多元”,但论述方式 又 不 无 相 同 之 处:似 乎 都 要 列 出 几 个 不 同 的 理 论、形象、作品、意象或书 本,辨 异 中 之 同,察 同 中 之 异. 背 后 有 意 无 意, 或者都有些一直坚持的结构与方法? 自己也不太清楚. 第四部分是四篇关于香 港 文 学 的 文 章.写 这 些 文 章 既 是 因 为 编 书 (三联版“香港短篇小说双年选”)的原因,也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有感于 香港“文艺小说”相对寂寞,还曾和王安忆、王德威(后有陈思和、黄锦树) 一起为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 过“三 城 记 小 说 选”.其 实,从 边 缘 看 中 心,研 究过程也另有收获. 2 本书附录了三篇讲座录 音,其 中 有 些 话 题 在 前 面 的 论 文 或 有 触 及, 但“话怎么说”也决定“说什么话”,表述方式不同,意旨联想也很不一样. 重校本卷稿子,竟连贯了二十多年读书生活.这才意识到一个人可 以用来做事的时间原来 这 么 短.自 我 溢 美 就 是:回 首 往 事,不 怎 么 会 因 过去的文字而羞愧;苛刻而 言 也 是 学 业 不 够 与 时 俱 进,方 法 境 界 不 够 扩 展.在文体上倒是有些变 化:以 前 的 论 文 是 书 面 文 体,近 期 文 章 尤 其 讲 座文字较多口语.书名是“讲 稿”,意 为 讲 座 与 文 稿. 第 一 卷 和 第 二 卷 大致上以“读物”为主,第三卷更多“说话”和讲演. 3 目    录 自   序 1 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 1 «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